| 
註冊時間2011-1-25最後登錄2025-10-31在線時間7518 小時閱讀權限90積分329111帖子12994精華0UID14836
 
   
 | 
|  
 德國在過去兩年大約投入了 2,000 億美元於再生能源發展,然而這巨額投資卻造成了「負電價」(negative price)現象,在需求不多的假日或節慶,電力賣方甚至要付費給買電方。
 
 
 
 由於天氣溫暖、風能生產過剩加上消費者需求低等因素,依歐洲電力交易所 EPEX Spot 數據顯示,在週日和聖誕節當天大部分時間的電力價格都在 0 元以下。
 
 德國出現負電價並非常態,但發生次數也不算少,光是今年就有 100 次電價低於 0 元。2017 年 12 月 24 日時出現了每 MWh -50 歐元(約台幣 1,775 元)的價格。
 
 為什麼會有「負電價」?
 
 基本上,供過於求就會出現負電價,像是假日工廠休息、辦公室空無一人的時候,電力需求就會特別低。而德國有 12% 的電力來自風能,風能屬於間歇性能源、具不可預測性,因此在風大時產能就會過剩。風能供給過多時,其他一般能源包含燃煤、核電廠無法即時停啟,導致電力價格市場跌。
 
 而多餘的電力會造成電網過載,影響供電穩定度,因此以低電價的方式售出給其他鄰國。其實在歐洲除了德國以外,比利時、英國、法國、荷蘭和瑞士也都經歷過負電價,不過德國的負電價最常見。
 
 在 2017 年 10 月底的最後一個星期,德國的負電價維持了近 31 個小時,每 MWh 價格掉到 -83 歐元(約台幣 2,947 元)。
 
 「負電價」顯示電網的不足
 
 再生能源包含風能、太陽能都有其電力產能尖峰時刻,扣除需要用電,多餘的電力就會儲存在電池裡,然而現行的儲能系統的容量尚不足夠、成本也很高;另外電網也尚不足應付日漸增加的再生能源產能。
 
 歐洲各國出現負電價的情形顯示了,電網建置的速度和儲能系統趕不上再生能源發展的速度。目前仍在精進技術以解決電網問題,讓歐洲國家間的電力分配更順暢。
 
 
 台灣將來的下場 冬季風電過量...無法儲存 造成負電價
 然後每年還要付600多億給風電業者
 | 
 
2
查看全部評分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