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1-25
- 最後登錄
- 2025-5-1
- 在線時間
- 7377 小時
- 閱讀權限
- 90
- 積分
- 326134
- 帖子
- 12920
- 精華
- 0
- UID
- 14836
  
|
eastern 發表於 2024-11-30 07:07 
以前都是有碳刷的,掏了支小電鋸覺得不錯用,才持續使用沒多久...
馬達就冒煙燒掉了!拆開想換換碳刷,根本 ...
大眾歐洲關廠的消息還沒消停,當地供應商巨頭又要裁員了。
不到三天,博世、舍弗勒、米其林3家Tier 1大廠接連宣布大裁員,德國和法國辦公地成了重災區。
博世打算裁掉7000人,重點是汽車供應部門;德國另一家汽車零件巨頭舍弗勒,在歐洲裁員約4700人,光德國就佔了2800人。而輪胎製造商米其林,也宣布關停兩家工廠,1,200多人會因此沒了工作。
如果再往前推時間線,採埃孚、大陸、法雷奧早已開始了大裁員。這些大廠的密集動作,也透露出一個訊號──歐洲汽車產業開始逐漸衰退,全球汽車產業大洗牌即將來臨。
01 裁員關廠席捲零件巨頭
根據波蘭媒體Rzeczpospolita報道,德國汽車零件巨頭博世集團近期決定要在德國裁員7,000多人,汽車供應部門多達3,200人。
其CEO Stefan Hartung(史蒂凡·哈通)解釋稱,公司在2024年將無法實現其財務目標,可能會進一步調整人員配置。
博世財報顯示,該公司2023年的營收接近920億歐元,2023年的銷售報酬率為5%。但預計今年的最高銷售回報率僅有4%,低於去年。
汽車與智慧交通業務是博世最大的營收支柱,佔集團營收的60%,但利潤率卻墊了底。
再加上目前全球經濟疲軟和歐洲電動車市場起步緩慢的局勢,博世正面臨訂單不足的問題,業績也不理想。
今年以來,博世集團已經在全球宣布了3次裁員計畫。 今年1月和2月,博世先後宣布了兩波裁員計劃,共裁員4,700人。
除了裁員計劃,Stefan Hartung還曾表示,尚未排除關閉德國北部Hildesheim電動車工廠的可能性。
業界的寒氣不只吹到了博世,11月5日,舍弗勒宣布將在歐洲裁員約4700人,不過搬遷計畫將使淨裁員人數減少至約3700人。這相當於員工總數的3.1%左右,其中在德國將裁員約2,800人。
這家公司表示,德國共有10家工廠和歐洲另外5家工廠受到影響。其位於歐洲的5家工廠中,有2家將關閉。目前還沒有公佈是哪2家工廠,但高層表示,這一系列削減成本的措施將在2025年至2027年期間實施。
無獨有偶,舍弗勒裁員主要也是因為歐洲汽車產業的低迷拖累了其零件的銷售。透過財報可以發現,今年第三季度,舍弗勒營收年減1.1%至39.57億歐元,調整後的息稅前利潤幾乎是腰斬,大跌45%至1.87億歐元。
不過,公司的資本運作也是導致裁員的一大因素。
今年9月,舍弗勒集團CEO克勞斯·羅森菲爾德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在與另一汽車零件公司緯湃科技完成合併後將進行裁員。 10月1日,舍弗勒集團成功完成對緯湃科技的合併。
為了解決合併後的職位冗餘、實現和緯湃科技合併的協同效應,再加上歐洲內燃機技術銷量下降和電力驅動項目式微,動力總成和底盤以及電動汽車部門成了重點裁員對象。
舍弗勒稱,此次裁員還是重組計畫的一部分。預計到2029年,此舉每年可節省約2.9億歐元。
而法國「百年老字號」輪胎製造商——米其林週二也宣布因為歐洲汽車業陷入困境,計劃關閉其在法國的兩家工廠,這將導致約1250名工人失去工作崗位。
據報道,這兩家工廠分別是位於法國西部的紹萊(Cholet)和瓦納(Vannes)工廠,米其林選中它們的理由則是成本太高了。
米其林表示,這兩家工廠都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和產能過剩的問題。現在的歐洲消費者也更傾向於為來自亞洲的低成本輪胎買單,所以米其林將暫停這兩家工廠的生產,直到11月11日,以便管理層和工會與員工提出集體和個人討論。
目前強硬的法國總工會CGT呼籲所有米其林員工罷工,而較溫和的法國總工會CFDT則敦促管理階層和政府重新考慮關閉工廠,並尋求替代方案。
02 歐洲汽車工業怎麼了?
歐洲汽車工業情勢的動盪,不限於此。
最近一個月來,先是國內排名第七的動力電池廠商蜂巢能源,曝出要終止兩家歐洲公司的運營,兩座德國工廠的建設和運營也隨之叫停。
蜂巢能源官方的解釋是歐洲電動車市場的發展,未能達到所有利害關係人的預期,不得不做出的艱難決定。
另外,大眾集團迎來近四年來最差第三季的同時,其內部也有計畫關閉德國本土工廠,裁減數萬名員工,並縮小其他工廠規模,員工也會被降薪,前不久勞資矛盾一度激化,爆發了員工的大規模罷工遊行。
大眾這麼幹也是被逼無奈,第三季的淨利呈現斷崖式下滑,年比暴跌了63.7%。大眾汽車集團財務長Arno Antlitz更是表示,如今大眾品牌所獲得的利潤已不足以支撐其開發所有新產品的成本。
眼下的這種情況,大眾如果不採取激進的降本措施,這家全球第二的車企將會進入更嚴重的惡性循環。
大眾這種「血厚」的還能撐一撐,歐洲本土的一些中小規模的汽車供應鏈企業,則是在悄無聲息地消亡。
以德國為例,根據顧問公司Falkensteg的數據,2024年上半年,有20家年營收超過1,000萬歐元的德國汽車零件供應商申請破產保護,數量較去年同期激增超過60%。
就連擁有百年歷史的汽車座椅製造商Recaro Automotive,因資不抵債,也提交了破產程序,同樣,歷史悠久的德國輪轂品牌BBS也未能倖免,已向羅特韋爾地方法院提交了破產申請。
製造業作為歐洲經濟的重要載體,眾多本土企業裁員關停的背後也不難折射出歐洲本土汽車產業情勢的嚴峻,曾經的汽車製造強國德國,不可避免地走到十字路口。
其實,德國電動車市場也曾迎來短暫的爆炸性成長,德國政府曾在2023年推出補貼,消費者購買電車意願高漲。但最終這筆補貼在爭議中戛然而止,2024年8月,德國電動車銷量縮水到只有27024輛,而去年同期則是86649輛。
歐洲汽車工業協會(ACEA)官網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9月份歐盟電動車註冊量比去年同期低5.8%,總市場份額從14%降至13.1%,主要原因是因為德國市場大幅縮水,降幅達到了28.6%。
以政策為導向的市場需求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加速自身的電氣化轉型才是正路,但對於傳統的汽車工業強國而言,轉型本身亦如創業一樣也是九死一生。
德國汽車管理中心(CAM)主任 Stefan Bratzel曾表示,德國汽車工業完全低估了轉型的動力, 特別是在重要的中國市場,歐洲汽車製造商在電動車領域只看到了競爭對手的尾燈。
而且,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也發出警告,德國汽車產業轉型可能在2035年之前導致多達18.6萬個工作機會流失。
這樣恰恰說明了,大眾的困境並非孤例。轉型導致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傳統汽車鏈條巨頭都正面臨嚴峻的利潤問題,主要原因是創造出來的賣不出去。
根據路透社的調查,多個歐洲汽車製造商都面臨類似的問題,包括高生產成本和產能過剩。數據顯示,歐洲汽車企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僅60%,遠低於2019年的65%。尤其在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等主要汽車市場,產能利用率更是只有54%。
更重要的是,歐盟似乎並沒有因為歐洲汽車產業面臨的這些困難,而放棄原定的碳中和計畫。歐盟的碳排放政策日益嚴格,歐洲傳統車企本承受巨大的轉型壓力下,矛盾進一步激化。
向電動化快速轉型,面臨的是需求低迷、銷售下滑甚至虧損的情況,為了降本,裁員則會引發社會就業問題;不轉型,哪怕是轉型慢了,每年還要接受巨額的碳排放罰款。
這麼來看,歐洲汽車產業似乎有點進退兩難,但對中國企業來說,將會是個絕佳的機會。
bosch的電池越做越貴 電動工具性能上也沒有贏對方太多
基本上不在考慮範圍了
剩餘的只有測量儀器會考慮他
整體還是因為汽車零件的關係 |
-
4
查看全部評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