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pipi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該如何做全身健檢 [複製鏈接]

Rank: 1

21#
發表於 2010-2-26 09:52:36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文章最後由 carrefour 於 2010-2-26 10:23 編輯
為什麼要健檢????!!!!!
為了我們愛的人,為了愛我們的人
為了對家庭負責,為了對父母負責

為什麼要健檢????!!!!!
為了及時發現,為了避免延誤病情拖垮家中經濟為了讓年僅11歲的女兒可以順利長大成人

為什麼要 ...
2001joelin 發表於 2010-2-25 09:42


+1
健檢無法驗出意外死亡,如果意外死亡反而一了百了,毫無遷掛

我舅舅就是鐵齒....結果拖了6年,從小病拖到大病,結果還要她97歲的母親含淚送終,生他,送他..還花盡家產(早就放棄積極醫療了,但就不死,你能怎樣,光看護就$$$$$$$)
舅舅很早就體檢出是糖尿病的高危險患者,就是鐵齒.....不相信報告,還說他是退休校長,很健康的........,醫生就是他的哥哥.....
舅公告訴全家族說:全家族都有糖尿病的遺傳,這是天命,糖尿病後期的後遺症,併發症十分麻煩,不是我們可以應付的,每年都逼那些年齡較大的長者到他醫院檢查,因為他不想再看到家裡有人再輕忽上帝的警告信,卻造成大家的包袱.

父親大人也是通過體檢發現視網膜有問題.....這病也不會死,但如果他瞎了我們怎麼辦??現在積極治療,相信他會為了我們而努力醫療的

人生得病,都不是立即死亡的,有人認為健檢沒有,生病死就死,怕甚麼?,問題是現代人得的都是慢性病,除了每年體檢否則你很難發現的,慢性病又不會死,除非自己了斷.
體檢發現的病和意外死亡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意外死亡 = 無法預防 = 一了百了,毫無遷掛
體檢發現的病(或到醫院看一些小症狀) = 治療預防 = 節省家庭成本 = 享受你自己的人生
完全不體檢(或到醫院看一些小症狀) = 無法預防 = $$$$$$$$$$$$$$$ = 帶給家人無奈 (久病無孝子)

我阿嬤也97歲了,完全沒有大病,那是她的基因好
我爸爸65歲,已經開始老化了,但他也開始提早注意健康了,我在台北工作,他只要一癱瘓或甚麼的......我真不知我母親是否應付的來...我只好回鄉幫忙了

最後不管各位是否認同體檢的功能......個人認為

意外死亡是一了百了,毫無遷掛,意外險投保多一點,保費很便宜的
疾病的問題就不是一了百了,毫無遷掛可以解決的了.....

待會我會找一些慢性病的醫療資源給大家參考...
1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1

22#
發表於 2010-2-26 10:06:45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不怕意外死亡,就怕慢性病來磨

末期慢性病患者
姚建安醫師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定義,所謂的慢性病指的是:疾病狀態持續存在,不
僅不會自動恢復,也鮮少能完全治癒,如高血壓與糖尿病。慢性病的照護需要整
合多方的資源與人力,但是高品質的慢性病照護除了醫療照護之外,還包括了生
活照護以及病患個人的自我照護能力,這些部分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提供完善的
慢性病照護。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慢性疾病的盛行率也跟著扶搖直上,根
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統計發現:美國的老年人平均有70%患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疾
病,而且這些慢性疾病與老年人的死亡率也是息息相關,大約有70%的老年人口
是死於其慢性疾病。
慢性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癌症及腎臟病等,由於現代的醫療科技進步與
藥物日新月異的發展,所以能夠將慢性病患者的生命期延長,但是到了疾病末期
的階段,所有該疾病的併發症紛紛出現,同時身體的多重器官功能趨於衰竭,這
時候會出現身心的症狀與死亡恐懼等靈性上的困擾,影響病患和照顧家屬生活品
質至鉅,所以施行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就成為醫療照顧上的考量。然而,慢性病的
治療有新科技與新藥物的發明,讓臨床醫師很難馬上判斷何時屬於末期的階段,
要說服病患和家屬接受末期不可治癒的緩和醫療,也有許多專業上和情感上的困
難,所以就只好限定在生命末期疾病的照顧來討論之。
生命末期照顧事項的討論,常常會在醫師與病家溝通不足的狀態之下進行決
定,最常被討論的有:加速使用嗎啡類藥物於疼痛控制、放棄維生治療措施、自
主性的停止人工營養水分的輸注、出現無法忍受且無法控制的痛苦時給與鎮靜
劑。此時都要考量病人、親人、愛人、照顧者的人生觀,而如何在[最少有害的
醫療]與[不被放棄的感覺]之間獲得平衡是最大的挑戰。如何促使末期疾病的決定
更為正確?減少不必要的機械性維生措施?避免痛苦而冗長的延長死亡?在近
代,大多數的病人都想瞭解他們自己的診斷與預後,醫療提供者的溝通能力愈顯
重要,溝通的內容包括:討論診斷、復發、治療失敗、病家對CPR(心肺急救)
的看法,尤其是需要清楚討論治療計畫。此外,瞭解病家的想法是完成病情告知
的必要過程。雖然這些溝通技巧是如此重要,但是醫護人員往往缺乏正規嚴謹的
訓練。Baile 氏等人整理六項重要的溝通技巧:(1) 促進與病人關係的建立;(2) 區
分出病人的偏好;(3) 保證關鍵知識與消息的易於瞭解;(4) 讓病人的情緒處於
可被支持的狀態;(5) 找出病人最關懷的事件;(6) 治療計畫讓病人參與。
今日的末期照顧是面對當代醫療科技的結果,由於當代醫療科技的目的在於
治癒病人,因此治不好的病人就失去治療的價值,不再得到當代醫療體系的關
照。這種把病人當成醫療科技工具的作法,引起桑德絲博士(Dr. Dame Cicely
Saunders)內心的不滿,她決定改變這種只見病體不見病人的作法。不過,這種
違反主流醫療體系的作法,除非有很強的實証效果與學術基礎,否則很難得到醫
學界真正的支持。一九六七年她創設聖克里斯多夫安寧療護機構(St. Christopher
Hospice),把病人重新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照顧,強調身心靈三方面並重。經過
努力的結果,不但病人得到較人性化的照顧,且出院率也隨之提高。此外,還進
一步從事相關的教學與研究,提供學術基礎與推廣。這種以人性化的方式專業照
顧病人(即以病人為主體)的新作法,旋即引起世界各地的回響。在台灣起步雖
然較晚,但開始有了安寧療護的團隊照顧,有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甚至全
社區的四全或五全的照顧模式,希望病患和家屬照顧者都能得到人性化的照護,
進而提升其生活品質,而家屬照顧者的哀慟也得以輔導,讓生死兩相安。
參考資料:
1. http://www.healthcity.net.tw/library/library_content.asp?id=989
2. Baile WF, Glober GA, Lenzi R,et al. Discussing disease progression and
end-of-life decisions. Oncology (Huntingt) 1999; 13:1021-31 & discussion 1031-6,
1038.
3. http://www.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no8/02.html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1

23#
發表於 2010-2-26 10:13:40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文章最後由 carrefour 於 2010-2-26 10:18 編輯

不怕意外死亡,就怕慢性病來磨
慢性病不死的花費及後遺症. ex.中風


來源:網路

因為有健保,所以醫療費用不會太高,即使有開刀,自負額應在五萬以下.
但是中風病患要復健及長期服藥,因心血管循環不良,隨時可能二度中風.
中風病患有可能退化成癱瘓、失智、無自理能力.

最糟的情況是,病患需要專人看護,送安養院每月約$20000~$35000.
中風病患應選擇護理之家,而不是老人養護中心,二者設備及人力不同.
視病患有無插鼻胃管?(插鼻胃管如灌食亞培管灌安素,一天要10瓶,一瓶約$50,所以有些護理之家,會以一般奶粉代替數餐),但若提供熱量不足,病患會越來越瘦.
要不要用尿布?(一個月約$2500).
有無氣切?(表示不易照顧,要抽痰,醫療用品費會提高).

腦中栓塞原因很多,有些復健會改善,有些卻會因腦血管破裂而逐漸退化,照護時要注意:1.若病患自己不肯動,四肢很容易僵硬,平時要幫他復健.2.要幫他翻身,只要產生褥瘡就不易治療.3.腳若冰冷,就表示血液循環不佳,要以溫水浸泡,(水不可太燙).
若病情穩定,可請醫師開立慢性病處方簽,每次三個月,只需要負擔一次的掛號費.
直接向醫師詢問,若病情符合,可辦理重大傷病卡及殘障手冊.

因腦中風是急症,醫師隨時可能動手術,清除腦部血塊,要把握治療的黃金時間,可降低後遺症的產生,所以建議採西醫治療方式.

腦中風又稱為腦血管疾病,是指突發性的腦內出血或缺血,導致腦內局部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部受傷,引發身體某些部分或思考功能暫時或永久失去功能,如肢體癱瘓、語言障礙、嘴歪、眼斜、流口水、暈眩、嘔吐、步伐不穩及大小便失禁等,若不及時醫治,將可能導致意識昏迷,甚至死亡。
·定期健康檢查。
·經常測量血壓。
·保持情緒穩定。
·戒菸:吸菸會升高血壓,也會傷害血管
·正確的飲食:少鹽、低脂,多吃蔬菜水果
·多運動:心臟也需要運動來達到最佳工作狀態,但是,在開始運動 計劃前,請先和您的醫師討論
·按時服藥: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患者應遵照醫生指示,確實治 療。絕對不要自行增減藥品服用。同時,也要盡量減少壓力及維持定期的身體檢查,就能遠離腦中風與二次中風的威脅。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24#
發表於 2010-2-26 13:29:58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說的也是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
現在大家期望的卻是:賴活不如好死
能好死已經變成福報了

能參與這一個主題討論,很榮幸
也感謝那麼多同學提供周詳的資訊
只是到目前為止,我也還在『鐵齒』

有很多事例說:好人不一定有好報
尤其看到:一些好人纏綿病塌,進香團翻車等等

以前我會說:請放心,當我生重病時,我會自行了斷
後來有人傳了Mail給我:
曾經也有人這麼說,可是到後來他生的病導致他『要自行了斷』的能力也沒有
世事難料呀!
活著的一天,給他充實一天
養生呀!健康管理呀!健檢呀!……為自己,為周圍的人,為節省國家或世界資源盡一分心力

記得多年前,台北榮總一位副院長,除不進菸酒及不良嗜好外,生活規律;有人形容:不管風雨每天早上在某路口遇見他,一定是6點43分,幾乎每天不差
不料某日卻因『猛爆性肝炎?』驟然離世,53歲

對生命,對生活,對自我
每一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一套的看法邏輯
也不顯示孰對孰錯的問題
只要自己能接受,願接受
倒也無須爭論了
耘山草堂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1

25#
發表於 2010-2-26 14:31:33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今天看見年輕優秀的美女醫師肺腺癌逝世的新聞
雖然不認識她但心裡很感傷為何天妒英才

現在的人生活壓力很大
常常蠟燭多頭燒
該如何保健?

最近想替家人安排全身健檢
有沒有同學可以介紹不錯的健檢中心
初 ...
pipi 發表於 2010-2-24 14:10


美兆健康檢查的資料
http://www.mjhealth.url.tw/manage.htm


健康檢查又稱「健康篩檢」。醫界專家將其定義為「健康人」(即沒有病覺的人),所做的初步疾病篩檢和危險因子評估。

檢查方向分為三大類:

一般檢查:如身高、體重、血壓、呼吸次數、心跳等身體外觀與整體的檢查。

器官功能:如血液檢查、尿液檢查、心電圖、聽力、視力、肺功能等各項在器官功能檢定方面的檢查。

器官結構:如胸腹X光、上腸胃道攝影、超音波等在器官結構上的檢查。

由此三大方向,來鑑定受檢者的健康狀況是否有潛在的疾病,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少疾病加重的機率。



健康檢查只是手段,健康促進才是目的
完成健康檢查後,才是促進健康的開始

健康檢查的功用,是藉由檢查來檢視身體狀況,以瞭解自己的優點在哪裡?缺點在哪裡?之後,用實際行動去保持優點、改正缺點,以維護健康在良好的狀態而達最終目的-促進健康。

改正缺點、改善生活習慣才能重拾健康

「生活習慣」是影響人類健康最重要因素,約佔所有因素中的50%;研究皆指出,不良的生活習慣與心臟病、中風、某些癌症、糖尿病等病的發生有極密切的關係,而這些正是十大死因常見疾病!
健康檢查後需改正的缺點,大多數也都是指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停止吸菸、減少體重、增加運動與改善不良飲食習慣等;因此為能避免罹患疾病,擁有健康,,每個人都必須積極參與健康促進,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評估自己的健康史: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並進一步改善健康問題。

健康狀態檢視:檢視自我健康信念、生活中的壓力,及其他健康危險因子(如吸菸、、喝酒等)。

養成健康行為:積極養成健康習慣,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營養素的適當補充。

定期做健康檢查:幫助了解身體狀況,有目標、方法地進行健康維護和促進。

健康促進不是口號,每個人都應該主動學習健康評估與照護,努力落實健康生活。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8Rank: 8

26#
發表於 2010-2-26 19:03:45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芬蘭人死前平均在醫院只待了兩週
很多國家的人民
臨終前在醫院裡的折騰
有如另一個地獄或鬼門關
如何活好
如何好走
是一門學問
健檢,大部分的工作在於自覺。
靠機器幫助有限
報告說正常,不代表沒事
健檢完後,服用三降藥物,不見得是正面幫助
1

查看全部評分

暮光之墾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27#
發表於 2010-2-26 20:01:28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RUBY所提三類檢查大概就夠了
費用約3500附近
其他大概加個骨質密度等,概況就有個譜了
公司健檢費用要算個人薪資所得,健檢費用不能列報列舉扣除額
驗來驗去,減肥大概就是最後的結論
少吃是最直接的答案,每年都會重複的戲碼
雲淡風輕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6Rank: 6

28#
發表於 2010-2-28 16:32:45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不怕意外死亡,就怕慢性病來磨

...
carrefour 發表於 2010-2-26 10:06

說的真好就是這樣.....
在醫院看到太多可憐的例子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6Rank: 6

29#
發表於 2010-2-28 16:37:36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評估自己的健康史: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並進一步改善健康問題。

健康狀態檢視:檢視自我健康信念、生活中的壓力,及其他健康危險因子(如吸菸、、喝酒等)。

養成健康行為:積極養成健康習慣,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營養素的適當補充。

定期做健康檢查:幫助了解身體狀況,有目標、方法地進行健康維護和促進。

健康促進不是口號,每個人都應該主動學習健康評估與照護,努力落實健康生活。
...
ruby 發表於 2010-2-26 14:31

是的
健檢前好像應該先自行做足自己的健康管理功課
來好好想想自己需要的檢查方向先....
謝謝您的資訊提供!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2

30#
發表於 2010-3-1 12:20:44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文章最後由 2001joelin 於 2010-3-1 15:04 編輯

30# pipi
再提供一則健康的資訊給大家

另外,我也想發舒一下.............

當老師的也會有不懂問題的時候
當法官的也會有犯法的時候
當救生員也有淹死的例子
當救難隊的也有意外死亡的情況
當牙醫的也有牙齒全掉的日子
當婦產科醫師的也有死於子宮頸炎的老婆
所以..........
當醫院院長也有爆斃的機會..........這是很正常的

不進菸酒及不良嗜好外,生活規律....就認為這種人突生重病或爆斃都是不合理??.....這是不恰當的

這表示對於疾病突發,或慢性病生成的成因有所不解,下一次我會提供其他之資料關於"猛爆性肝炎"如何發生的內容給大家參考

注意身體,關心健康,年年健檢並不是就表示對人生死亡不豁達開朗,牽掛人世,割捨不掉.....無法瀟灑走過....

我在22歲時,一年內
姑姑猝死然後
爺爺中風去世然後
小叔叔肝硬化去世然後
大叔叔酒精中毒去世然後

一個知名大家族就此 支!!!離!!!破!!!碎
我當時22歲!!!!!所有的後事,醫療,喪葬,遺孀的問題.....都是我和父親咬牙含淚度過.....

正當家裡事務告一段落,家裡生活漸漸上軌道.....竟又發生我在在墾丁出遊,在屏鵝公路被對向來車撞翻,連人車拖行150公尺.....新聞報很大....急救了6小時,目前左手指中指/小指還是.........."殘"

人生生生死死的參透........我早就達然了

再提供一則健康的資訊給大家


球蛋白上升 代表身體有發炎
回應2010-03-01 07:01:38 自由時報   
  

  

文/陳進明

46歲的王先生平時非常注重養生,經常到健身房跑步,也很注意飲食,謹守「少油、少鹽、多纖維」的飲食原則,連肉都很少吃。

不過,在今年健保提供的40歲以上免費成人健檢,王先生被檢出「球蛋白」偏高,而一般所謂的肝功能指數(GOT、GPT、ALP、rGT等)都正常。

診所醫師建議他到大醫院的肝臟科門診,接受進一步的追蹤,讓他心裡十分不安;經過肝臟科醫師檢查後,認為球蛋白過高,可能跟他最近感冒有關,並無大礙。

◎為何醫師要如此大驚小怪?

其實診所醫師的擔心也不完全沒有道理,有些問題如肝硬化,或多發性骨髓瘤等,都會造成球蛋白上升,但只要仔細詢問清楚病史,大都可以得到答案,所幸王先生只是虛驚一場。

◎何謂「球蛋白」?

身體血液中的蛋白質大約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白蛋白,另一類是球蛋白,兩者合起來便是所謂的總蛋白。有許多受檢者因為身體的肝臟功能很好,合成很多的白蛋白,因而衝高了兩者之和的總蛋白,而非球蛋白上升,所以應無特殊的臨床意義,毋需擔心,只要再過一段時間追蹤即可。

◎當球蛋白偏高時,需要小心

球蛋白的種類很多,其中最重要、佔最大量的是免疫球蛋白(也是伽傌Gamma球蛋白)約40%;其他如第一阿爾法(Alpha 1)球蛋白約5%,第二阿爾法(Alpha 2)球蛋白約25%,貝他(Beta)球蛋白約25%,其中貝他球蛋白少有疾病會引起異常變化,第一阿爾法球蛋白在幾乎所有急性,或慢性炎症,及惡性腫瘤時,顯著上升,太過敏感,使得臨床的意義不大。

第二阿爾法球蛋白上升,通常可反映急性發炎、腎病症候群、腸胃炎或燒傷的情況。伽傌球蛋白幾乎全是免疫球蛋白,常見於一般慢性肝炎,或炎症,或自體免疫疾病,及多發性骨髓瘤。簡單地說,球蛋白上升就是身體有發炎的現象,少數如肝硬化,或者自體免疫疾病,由於肝臟功能低下無法過濾病毒或病原菌,讓身體直接大量接觸到原本會受到過濾的病原,產生對抗的抗體,自體免疫則是無法清楚辨識自己的器官組織是否為外來的組織或物種,產生對抗的現象。

若發現球蛋白增加,或者總蛋白增加時,先不用緊張,先問問是否有感冒?或輕微不適?因為有可能只是最近身體發生發炎,或感染的一個反應,則建議過一至二週後,身體狀況改善了,再找一個有經驗的診所或醫師診治即可。(作者為長庚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 更多健康新聞 »

使用道具 舉報

2home站內搜尋



回覆:該如何做全身健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成會員

Archiver|手機版|2home 打造桃花源

GMT+8, 2024-5-13 22:39 , Processed in 0.052995 second(s), 9 queries
免責聲明:2home網站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網站之立場,2home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