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4查看 17回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拯救未來 – 哥本哈根會議觀察 [複製鏈接]

Rank: 8Rank: 8

1#
跳轉到指定樓層
發表於 2010-3-30 07:56:45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倒序瀏覽
拯救未來 – 哥本哈根會議觀察
http://www.wretch.cc/blog/yuenbor/11917722

By Henry at Vienna

一、前言
「節能減碳」,最近常聽到的一個口號,因為報紙電視有時新聞會出現一下子。我想生活在台灣的一般人會覺得不過又是個政令宣導,或是當令的活動,過沒多久就會消失了吧!

這樣的看法是對的,也是不對。本來這個社會就是喜歡熱鬧新鮮,一個新的東西或活動出來,總是在媒體的帶領下,沸騰一陣子;過些時候另一件事情出來,大家又將注意力轉向了。所以每天耳目接受刺激的結果,不免感覺說得多,做得少;許多重要的事情,往往只見曇花一現的報導,能默默堅持追蹤,滴水穿石,直到事情做好的,實在是少見。結果社會風氣如此,每個人生活也變得如此,熱鬧一陣就算了。認真踏實,持續貫徹,也不被看重是多麼了不起的價值。

可是節能減碳這件事,可不能任由這樣的,嗯,借用經濟術語,淺碟式的社會風氣糟蹋掉。它是一種流行,卻不像一般流行那種只具備可有可無的價值。我們的未來,後代子孫的生存,都和這個活動習習相關!所以,除非不了解,如果知道它的重要,說得嚴重點,這輩子可能都要和它糾纏不清。那麼就先談談為何非做這件事不可吧!

記得去年莫拉克風災吧?那麼短的時間從天上傾倒破紀錄的雨水下來,這可不是偶發事件。2008年初中國大陸雪災,2005年美國卡翠那風災,進幾年非洲嚴重的旱災飢荒,這些都有一個共同的背後原因:全球的天氣系統已經不穩定,而且朝著極端、使生存更艱難的方向改變。科學的統計數字顯示:氣候的變遷 (Climate Change)與地球大氣平均溫度上升,我們稱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的現象有關,造成暖化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人類的活動,使得大氣中阻擋散熱的氣體濃度增加所致,這類氣體因此被稱為溫室氣體(HGH, Green House Gas)註一;它們增加了大氣蓄熱作用,其中以二氧化碳為最主要成份,由於其他成份皆可換算成相對數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將我們熟知的二氧化碳作為溫室氣體的代稱;所謂減碳,也就是減少釋入大氣的二氧化碳。節能與減碳,除了節省資源的目的,二者都是為了降低排入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數量。

舉例來說,節省電力的使用就是節能,像調高冷氣機啟動溫度、爬樓梯取代坐電梯等,都能減少電力需求,也就間接減少需要燃燒化石燃料(石油、煤、天然氣)所產生的電力,而燃燒化石燃料正是二氧化碳最大來源之一。至於減碳的活動,譬如以公共交通工具代替開車,少吃肉類等,前者減少汽油燃燒,後者減少畜產動物養殖過程消耗的植物與排泄時釋出的氣體,都能抑制大氣中二氧化碳與其他溫室氣體濃度增加的趨勢。如果想做什麼有利全人類,甚至後代的事情,我想節能減碳,絕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而且是最容易也最有效的方式。

既然氣候變遷的危機與二氧化碳關係那麼深,但總不能為了減緩暖化,而停止所有會造成排放的活動吧?那簡直是就是趕我們回去過遠古的生活。大家也許不知道:我們的生活,已經與碳排放緊密相關,幾乎到了沒有碳排放,就不知怎麼活下去的地步。食、衣、住、行,每一樣活動都直接或間接產生二氧化碳。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生活的舒適性與便利性大增,原因就是能大量取出藏在地底的碳加以消耗,供人類所需的技術突飛猛進的緣故。所以比起工業革命之前,短短兩百多年來二氧化碳濃度快速上升,已超過原來的135%;別以為沒有多少,這已足以讓大氣之下的氣候系統整個改變。

其實以人類活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換算,濃度增加應遠遠超過此數,只是非常幸運的,大自然有一個默默運作的碳循環,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捕捉並且封存起來,執行這個偉大任務的,就是地表的森林與所有包括海洋中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它們每天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生長所需,擔任大氣的清道夫,拼命吸收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試圖維持億萬年來生態的平衡,若不是還有它們把碳從大氣中捉下來(這有個專有名詞叫碳匯Carbon Sink),地球早已無法居住。雖然如此,只可惜速度仍不及人類將大自然經過數億年收藏在地下的碳拋入大氣的速度,再加上地表森林大量被砍伐,早已破壞了維繫生態平衡所需的條件,氣候變遷已難避免。所以這樣下去,只有幾個字形容人類的未來—我們會非常慘!

到底有多嚴重?風災、水災、火災、旱災;土地流失、耕地鹽化、綠地沙漠化;水資源耗乏、糧食短缺、熱帶疾病擴散,這些毀滅生命的災禍將朝我們迅速奔來。比較迫切的是極地冰原與高山冰河正加速溶解,海平面上升,未來數十年使許多島嶼國家從世界消失!氣候變遷絕不是只有雨下大一點,風刮強一點而已,它的影響是全面的,造成的後果更是不可承受的;禍因只在人類自己。我們能做的就是亡羊補牢,緩和走向滅亡的速度,所以能說進行節能減碳的活動只是趕流行嗎?

然而,對於這個進行中卻不能面對的真相,如果只是以推動節能減碳活動來因應還是不夠,那也不過是最低的要求而已。發展與危及生存,看來是完全相反的兩件事,現在卻合而為一,因為至今,「發展」與「排碳」始終就是同義詞。各國之間,發展程度有差異、發展能力有差異、發展的憑藉也有差異;而對於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種類、承受能力、恢復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果各行其是,甚至把自己的享受,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而沒有國際間的通力合作,以及考量差異與公平性的聯合行動,恐怕對減緩氣候變遷的速度與結果的嚴重性不會有什麼作用。這是人類全體的事情,並不是各國自己關起門來就可以高枕無憂的。

所以想要拯救未來,必須做兩件事情,行動的方向十分清楚:一是這個問題必須全體參與溝通才能談到解決,需要藉助的是政治上的協商溝通;二是即使有心減少排放,還需要斧底抽薪,將發展與排碳脫鉤才行。因此政治協商與技術突破是解決氣候變遷危機的兩大支柱。前者需要以各國的合作為基礎,建立減少碳排放的共識,研擬公平可行的辦法。後者則需以先進的技術為後盾,將發展所需的傳統排碳活動轉移,例如影響最大的能源使用,從高碳(化石)能源轉為低碳(再生)能源,以及發展碳捕捉(Carbon Capture)與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技術等。從實際行動看來,人類的確也已經多管齊下,致力於挽救改善。二者相較,政治協商部份要複雜而困難得多,本文將從最近進行的哥本哈根會議的觀察來看困難在哪裡。至於技術的突破,相對要來得簡單。因為科技具備中性、可複製、散佈迅速的特性,所以當研判將來是否能成功降低發展與排碳的正相關時,可以說:如有存在的難題,那將不會是來自減碳技術的瓶頸,而是因為不願放棄對高碳的依賴與對現實利益的不捨,這實在是促成集體行動至今最難跨越的障礙!

本文將大略描述面對這個人類史無前例的危機,國際間正在進行的做法。雖說有政治協商與技術發展同時進行,但前者才是促成緩和危機,解決迫切問題的關鍵。加上最近一場重要協商—哥本哈根會議已在驚濤駭浪中落幕,我們可以觀察這場拯救未來的過程。至於技術發展這根支柱,我們也提出一些看法。

二、國際間的減碳努力
解決這個必須集體行動難題的責任,很自然地落在聯合國的肩上。針對這個問題,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WMO,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 United Nation Environment Program)共同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宣示其主要任務是在全面、客觀、公開和透明的基礎上,評估與理解人為引起的氣候變遷、這種變遷的潛在影響、以及與適應和減緩方案有關的科技和社會經濟訊息。然而,任何人都看得出來,僅賴評估理解和蒐集訊息哪有什麼作用?若欲確實在減緩全球氣候變遷上獲得進展與成效,對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非得擬定對策與採取全面一致性的行動才行。大略必須從解決下列項目著手,包括了:

    * 協調各國政府間在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努力,以免步調不一,方向各異,對整體無效。
    * 需要各國訂定承諾,設立減排可衡量的目標和時間表。
    * 建立金融機制,以資金協助需要進行因應氣候變遷而行動的開發中國家。
    * 提出技術轉讓的機制,供減碳技術落後的國家學習運用。
    * 分配不同層次的責任,以應付氣候變化的挑戰。
    * 需要建立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議,以實現減少碳排放的目標。


從各項內容就可了解:要達到這些目標必須經過繁複而深入的溝通討論,尤其這是直接影響各國現階段個別利益,以換取未來共同利益的高難度議題;而且需要制定自我規範的約束機制,平衡發展與減碳的衝突,藉現實面供需條件交換,獲得共識才能加以實現的過程。確實如此,聯合國設置政府間溝通委員會(INC, 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on Committee),為了解決上述項目進行溝通,希望產生對策與全面的行動。1992年在INC主導下提出了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並於1994年開始生效。藉由締約國會議(COP, Conference of Parties),不斷溝通這些內容,並將之具體化,希望形成有約束力的協議,至今最常被人提起的是1997年第三次締約國大會(COP 3)討論獲得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這是當時UNFCCC推動以來所取得的最大進展,我們稍微回顧一下。

京都議定書中,訂定了約束性的排放目標。它的規定是:所有簽署的所謂附件一國家(包含已開發國家、東歐、前蘇聯各共和國等37國),在2008年至2012年的期限內,碳排放量必須降到比1990年當年的水準還低5.2%。但是對於開發中國家則不設限制,甚至設立機制給予資金補助以及技術支援。這當中存著重大爭議:例如許多數一數二的排碳大國都還列名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大陸與印度,可是卻不必負擔減少排放的責任,照樣大燒煤炭石油換取能量,還能得到已開發國家的金錢技術,從碳交易終獲得利益,真是好處享盡,下一句留待想像吧。當時美國表達堅決反對的立場,後來就未簽署這份議定書。這樣看來,說京都議定書獨厚這些國家,是有幾分道理。

可是開發中國家的想法是:造成今天全球暖化的原因,罪魁禍首就是現在的已開發國家;當今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都是已開發國家過去追求發展的過程中留下的餘毒,卻由其他各國一起承受後果,對此已開發國家當然要負起最大的責任,出錢出力給開發中國家也是應該的。已開發國家需提供減少碳排放的技術,但不應限制開發中國家的發展,特別是有些發展快速的國家,若賦予減碳責任,在發展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好像有意藉此打壓。它們的想法,也有相當根據。

雖然缺了美國的簽署,京都議定書還是於2005年生效。對於開發中國家,採取自訂目標的方式,缺乏約束力,也沒有公正客觀的檢驗標準。所擬定的碳交易機制,幾乎淪為投資客炒作的商品,反而忽略背後真正希望的目的。而2008到2012年的減量目標,只有少數國家有機會達成,減量不足不說,加上沒有美國這個排碳放大國的參與,使京都議定書的成效受質疑,叫好不叫座,幾乎處於功敗垂成的境地。

這樣看來,離整合各國的意見與付諸有效行動,還有一大段距離,可真是令人喪氣;氣候變遷造成的危機迫在眉睫,不僅令環保團體不安,全球已經處於一種焦慮狀態,尤其受天災影響的國家,以及低海拔的島國。可是基於各自利益,想從聯合國會議中獲得共識真的是高難度的藝術,很遺憾的是,這種會議也是目前唯一解決問題的平台,不管怎樣,還是得從這個起點往前推進。有了京都議定書的經驗,想當然下一次應該會獲得更好的結果。而且議定書涵蓋的時程也將屆滿,需要一個延續性的公約出現,順便修正京都議定書未周全的缺點。在這種期待的氣氛中,2009年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締約國第15次會議(COP 15)成為矚目的焦點,因為這個會議中,將重新檢討現有的各項做法,設定新的目標,以京都議定書生效後的實施經驗為基礎,各國再做直接的溝通協調,希望在京都議定書到期之後,能有更有效更健全的機制,協助全體人類從未來的災難中解救出來。這個會議無比重要,並被高度期許,更是許多已被氣候變遷影響的貧窮國家視為生存下去的依靠!而所作的任何結論,均將影響日後所有的人類發展活動。在會議前夕,全球被一種莫名的興奮情緒包圍著……

三、哥本哈根會議(COP 15)
會議於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舉行,比原來規劃的兩週多一天。一共有來自192個國家的代表出席,會議設計的象徵圖案,是由192條藍色絲線纏繞的球形物體,象徵192個國家共同保護的藍色星球。兩週多的時間從早到晚,有時還通宵達旦,看起來似乎時間很長,可是對規劃進行的一百多場會議而言,時程相當緊迫。
2

查看全部評分

暮光之墾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8Rank: 8

2#
發表於 2010-3-30 07:58:35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1# dazzles
會議主軸分成六種類型進行:締約國大會(COP, Conference of Parties)、京都議定書締約國會議(CMP,COP serving as the Meeting of the Parties to the Kyoto Protocol)特設工作小組會議(AWG, Ad Hoc Working Group)、附屬組織會議(Subsidiary Body Meeting)、各國與區域組織代表座談會、非政府組織(NGO,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座談會、場外活動(Side Event)等。

COP、CMP、AWG三種會議是最主要的溝通會議,幾乎全部締約國參加,也是形成共識達成協議的主要平台。會議中討論增訂、修改、刪除UNFCCC締約的條文,各國代表均可發表意見,過程均十分冗長,前後分成好幾次會議。其他會議,參加的則大多是媒體人員、組織成員或學生,各國代表通常是沒時間參加的。哥本哈根會議在最後還安排氣候高峰會,由諦約國總理或總統出席,119位幾乎全部到齊,甚至包括伊朗總統阿瑪賈內德,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都到場發言。這些領導人負責最後階段拍板定案的溝通,為促成達成協議發揮臨門一腳的功能;至於場外私下的小規模協調溝通會議,就更不用說了。

有了京都會議的經驗,大家在準備上都下過功夫。也因為如此,各國參加會議的出發點,恐怕皆以私利為先(國家或區域利益),公益次之(降低排放以緩和氣候變遷)。這是無法避免的正常現象,所以才需要協調溝通,但聯合國會議本來就是政治力主導,而非以真誠理想為核心動力的特性,所以進行起來相當無效率,共識很難成型,即使共同面對氣候變遷,想法還是南轅北轍,這正是會議困難之處。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了下列的衝突點:
(1) 限制未來大氣溫度因為繼續增加的溫室氣體而上升的幅度。這是訂定減排數量的基礎,歐盟認為限制在比工業革命之前高2°C以內,G77開發中國家則認為需在 1.5°C以內,否則非洲均溫升達3-6℃,乾旱的惡化將致命。
(2) 減碳責任。已開發國家認為開發中國家不能無所節制,應增加分擔;開發中國家認為已開發國家才應該負起主要責任,帶頭做好減碳。
(3) 經費與技術。開發中國家要求已開發國家應立即且充分地提供協助抗暖化的經費,以及各種減排與發展再生能源的技術;已開發國家要求經費與技術的提供不能無條件,開發中國家必須訂定承諾目標。
(4) 制度與規範。已開發國家希望在新的哥本哈根協議中,將開發中國家的排放目標納入規範,根據其減量成績,作為提供資金與技術根據。已開發國家反對以規範方式逼迫各國,而應依開發中各國國情與能力,以自訂目標自行管理方式減少碳排放。
(5) 已開發國家希望放棄京都議定書,認為未要求開發中國家訂減碳目標已使減碳事倍功半。京都議定書到期後應以新的公約取代,將所有簽約國家以國際公約約束,減碳才有效果。開發中國家則堅持讓京都議定書延續,由造成暖化歷史共業的主要工業國家負起責任,不能限制開發中國家的發展需求,因為幾乎所有貧窮線以下的人都在這些國家中,限制更將造成立即的生存問題。

這些衝突,從頭到尾貫穿主要的溝通會議,所以始終各說各話,難以達成協議。會議結束,結果令許多關心氣候變遷的人大失所望。我們來看看各國立場差異,究竟有多大。舉例如下:
美國
美國尚未通過氣候變遷的立法,意味著將會拖延在哥本哈根進行的交易談判。但是,在國會等待的法案,和歐巴馬政府管制排放的行政權力,給了美國優勢與談判籌碼。美國承諾到2020年削減溫室氣體排放17%左右,同時提供推動低碳的資金給開發中國家,促成它們達成協議。美國還希望其他國家,主要是中國和印度承諾溫室氣體排放量何時將達到最高點,並要求制定檢查、監督和報告削減排放量嚴格的標準。
中國
中國已承諾遏制碳排放量到2020年為國內生產總值的40%至45%。聲明這些是自願削減,因此不可能成為有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協議的一部分。它表達在哥本哈根達成協議的意願。這樣的交易可能使之獲益:已開發國家更多的資金和技術轉讓,並作為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設備的出口者,增加對其產品的需求。中國最害怕的是終止京都議定書中關於減少排放量給予可交易排放額度的規定。中國一直是享有最高的額度,佔全部59%。
印度
印度長期以來一直抵制須受碳排放上限的約制,這次表示願意到2020年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的20%至25%,但不會接受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目標。它認為:在考慮固定的排放上限之前,仍需要發展和經濟增長,而已開發國家因為幾十年來對大氣造成的損害必須負起歷史責任,並應採取更嚴格的措施。印度也希望獲得資金和技術轉讓,以推動綠色能源解決方案。
俄羅斯
氣候變遷不是俄羅斯高優先度的議程,其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大量投資,使已經老化的蘇聯時期的工業基礎設施到2020年的能源效率能提高達40%的目標。該國願意根據1990年的水平減少排放量20%至25%。俄羅斯將只有在其他國家簽署了之後才參與後京都協議,而且須在俄羅斯森林對減少全球二氧化碳的貢獻被考慮的情況下。
巴西
巴西政府將致力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6%到39%,承諾減少亞馬遜雨林森林砍伐,增加以混和生物燃料與汽油為動力來源的省油汽車和卡車的使用。但排放的目標是自願的,取決於政府為達積極目標所獲得的融資多寡,這表明巴西不願意扼殺在拉丁美洲最大經濟體的工業產值。減少砍伐亞馬遜森林的努力可能因為貧困地區無法律約束力的而遭受阻礙。
歐盟
27個成員國的歐洲聯盟在哥本哈根會議的態度是一致的。它的目標是:採取行動,將限制全球暖化在2度攝氏(3.6度華氏)之內。歐盟擬將二氧化碳的排放到2020年從1990年的水平削減20%,如果其他國家承諾盡自己的本分,它還願意提高這個目標到30%。它也願意幫助發展中國家經濟,但並沒有具體的數字承諾。西歐國家大都主張應該慷慨,但一些較新加入的東歐成員極不願意支付。
波蘭
波蘭和其他東歐國家希望有一個協議,希望經濟負擔不是太大。問題是歐盟成員國如何在財政上分應擔支持發展中國家。富裕的成員的建議對一個國家的排放量應成比例作出貢獻。但是,由於東區成員的能源部門嚴重依賴煤炭,他們的付出將不成比例,高於若依據其經濟產出所須提出的。波蘭還希望能京都議定書2012年到期後夠繼續銷售某些碳信用額度,因為波蘭在過去20年來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 30%,它可以出售價值數十億歐元的信用額度。
非洲
非洲國家指責已開發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並希望得到遭受全球暖化影響的補償,但不同意還須根據程度排優先順序。非洲聯盟希望得到數十億美元以適應氣候變遷,補償東非的乾旱和其他地區的洪水。石油生產國如奈及利亞也要求獲得損失賠償,因為預期工業化國家石油消費可能會減少。
印尼
印尼是世界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僅次於中國和美國),大部分造成的排放來自森林砍伐。它要求獲得用於森林保護的國際技術和資金。此外,主張自我監控管理,在今後減少因毀壞森林造成的排放應承認貢獻度,並暗示將反對建立一個國際監督的機構。印尼承諾到2020年根據「正常商業」水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6%,但該國官員說:印尼如果獲得國際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將提高目標到41%。
厄瓜多爾
厄瓜多爾是石油生產國,它有一個很特別的想法:讓富裕國家支付35億美元,以保持8.50億桶的原油在地下。這個石油帶位於自然保護區的亞馬遜森林,關於這片森林的保護是會談的基礎。一個石油輸出國組織代表團(厄瓜多爾擔任明年該組織的主席國)已對該計畫表示興趣。該國政府已將石油部改名為「非再生資源部」,並將此構想告知一些歐洲政府。

僅僅從這些國家表明的立場,就很明顯的嗅出來這場會議將非常不好開;減碳的目的、生存的壓力、發展的依賴、現實的利益、權利義務的平衡、要求的公平,這些都糾葛在一起。從當中理出一個共同接受的做法,十分困難。的確,在12天的會議中,有幾個人始終眉頭深鎖,嘴角下垂。包括UNFCCC執行秘書Mr. Yvo de Boer;高峰會主席丹麥總理Lars Lokke Rasmussen;大會主席丹麥前氣候與能源部長Ms. Connie Hedegaard,以及後來參與的聯合國秘書長Mr. Ban Kee Moon。大家討論起來,各說各話,難有交集;而在會場之外或新聞發佈時又有情緒性發言;例如美國代表和中國副外長的互嗆,英國官員對中國減碳態度的批評等,合作氣氛難以建立。面對拯救未來的大業,讓人想起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寓言;原來會議開場時充滿的樂觀氣氛,很快地消失無踪。
1

查看全部評分

暮光之墾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8Rank: 8

3#
發表於 2010-3-30 07:59:19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2# dazzles
最大的爭執,還是在已開發國家(以歐盟、美國為首)與開發中國家(以中國、巴西、印度為首)之間對於規範減排不同的看法。哥本哈根會議有兩個以特設工作小組(AWG)為主軸的會議:京都議定書特設工作小組(AWG-KP)與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小組(AWG-LCA)。前者成員為簽署京都議定書的會員國,討論京都議定書2012到期之後的延續與承諾;後者成員則主要是過去並未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國家(如美國)與新興主要經濟體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等),這些開發中國家在京都議定書中,都放在約束減排之外,享有自願減排。AWG-LCA討論的是關於已開發國家提供資金給開發中國家的議題。這兩個會議合稱為因應氣候變遷的「雙軌制」(Two-Track Approach)。其中,AWG-KP是在2005年UNFCCC蒙特婁(Montreal)會議後成立,AWG-LCA則是在2007年巴里島 (Bali)會議成立,將未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國家與未規範的發展中國家納入。這兩個會議中,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始終沒有交集,僅就會議文件中使用的文字,兩個集團的國家之間就有冗長的攻防。會議宛如情報戰,已開發國家草擬新的排碳規範不慎洩漏,被開發中國家大加撻伐,G77陣營主席甚至憤而離席。一個要維護未來向前衝,一個要維持生存慢慢來;大部份時間還是在互相歸咎減碳責任,教人看了感到相當焦急。

我國沒有機會參加聯合國與附屬機構或組織的會議,但是仍可從旁觀察這些會議的進行與關注的問題。哥本哈根會議,它是那麼的重要,是全球注視的焦點,若能討論出拯救未來的良方,就將是許多國際政治性會議的典範,可惜結果還是功虧一簣。當中可以看到政治實體間角力,理想與現實的抗衡等追求共識過程的種種國際會議的縮影。許多人認為聯合國的積效不彰,根本沒有足夠力量處理國際事務,原因之一就是結構上無法追求各國真正平等,空有維護公平正義的創立精神,實際運作卻不能凌駕個別與局部利益之上。政治上講究利害,實在也難排除不同國家實力大小的影響。大國在其中有其他目的,或是彼此意見喬不定,就很難會有結果,這次會議就是這種情形。其實根據科學證據訂下目標,討論審查與規範機制,再以技術協助減少排放、抵抗氣候變遷災難,這是想像起來很簡單的過程,走起來卻很遙遠。最令人同情的是面臨氣候變遷威脅最甚的國家,像南太平洋島國,東非諸國等,在會議中,後來反而只是拿來作為描述氣候變遷的樣板,將來存不存在好像已經不再是大家最關心的事。

在這個政治交易的場合,UNFCCC與地主國丹麥,試圖給冷冰冰的現實談判注入人性的溫暖,邀請許多非政府組織參與,甚至讓國際運動如「Tck Tck Tck」團體代表上台發言,講到哽咽,令人動容;而會場外來自全球的不同團體集會,疾呼會議必須產出具體的結果,抗議會議進度緩慢。可是真正掌握影響未來權力的各國領袖與代表,還是冷靜謹慎地維護著本國利益,無法在12天內討論出一個具體可行的執行方案。僅推出一個宣示性的,而無具體目標與規範的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需要下一階段繼續協商,在2016年以前再提出方案。問題是,究竟還有多少時間,讓我們可以等?還要多少次會議,才會有結果?恐怕就如大會主席Ms. Connie Hedegaard所言:這次不解決,將來只會愈來愈複雜,也就是愈來愈難達成共識;拯救未來的機會,已經從我們的手中,逐漸流失了!

四、減碳的技術觀點
我們要稍微討論拯救未來的另一根支柱。減碳技術的突破,是得以讓人們可以維持發展的模式與局面的唯一途徑。前面曾提到高碳能源,指的就是使用率高的化石能源—石油、煤、天然氣。化石能源供應大部份能源所需,包括電力與交通。其中燃燒化石能源的火力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佔全球總排放量的40%,是最大排放源。而許多開發中國家,因為產煤,幾乎全都使用火力電廠發電。既然主要碳排放的來源是化石能源的使用,找到替代性的其他能源以降化石能源使用,便是直覺的解決辦法。另外更直接的辦法是將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起來,再將它們埋入地下加以隔離,就像地底埋藏的煤與石油,只是二者的碳,被氧化與未被氧化的差別而已。這兩種辦法是目前減碳技術發展的重點。

目前可以應用的替代性能源,稱為低碳能源或再生能源,通常指自然界可再生的(renewable),而不像化石能源,用過就沒有了。這些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水力、地熱、海洋溫差、潮汐等,獲取的過程中,不會有碳的氧化反應,所以原則不會有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部份再生能源不是新的能源,很早就被應用了;現在重獲重視,並在各國方興未艾地研究應用,實在是拜減碳的風潮所致。相關的技術集中在增加效率、降低成本,與設置的便利性等。可惜的是,縱使再生能源的技術提升,有三個解除不了的限制:氣候條件、地理條件、面積條件必須滿足。由於這些限制,使得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能力很有限,僅能局部性與季節性地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或是當作備用的能源,補足尖峰實的需求,或偏遠地區之用。對於需要大量穩定電力的需求,例如工業使用,就很難滿足了。所以靠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來降低排碳,還是一種奢望,可以期望的貢獻是:這些替代能源,可以降低一些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性,對減碳有一定程度幫助。

也許有人注意另一種替代能源:生質能。例如從植物提煉轉化為柴油或酒精等,如果從減碳的觀點,用生質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的貢獻不大,而且生產過程中耗費能源亦多,所以未將之作為減碳技術的選項。

那麼,第二種辦法呢?如果釜底抽薪,將化石燃料燃燒後產生的二氧化碳加以捕捉,並永遠地封存起來,應該可以達到大量減少排放的目的。確實沒錯,這看起來是個一勞永逸的辦法。這個辦法有個最大好處:現存全球5萬座火力電廠不必關廠來減碳,煤礦還可以繼續開採200年,大家歡喜。只不過,所謂的碳捕捉與封存 (CCS)技術,要成熟到可以用在現有的火力電廠,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其中有兩個最大的困難:第一,目前捕捉與封存的成本太高了。據估計,僅美國的火力電廠,如果捕捉10%的二氧化碳(也就是減少10%的碳排放)下來,一年需要額外支出超過100億美金,如果在開發中國家怎麼負擔得起?至於封存,還需要計算運送與貯存的成本,場址的安全維護都需要花錢,付出的經濟代價太大。第二,封存在何處?如何控制其穩定?這還是無法解決的難題。不論在地下或海洋深處,都有造成環保災難的潛在危險性。所以碳的捕捉與封存,技術應用成熟的速度趕不上氣候變遷的速度,目前不太能倚靠。

難道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替代化石能源了嗎?這個問題也不難回答:只要全部放棄現代的生活,開始奉行原始人的生活即可。問題是:有多少人能接受呢?這個答案一點也不實際。難道對化石能源真的已經無技可施?幸運的是還有一個法寶,而這個法寶還算成熟的能源科技呢!奇怪的是:在哥本哈根會議中,這項法寶始終未被討論,但卻已經在許多國家,不論是已開發國家陣營或是開發中國家陣營拿來應用了。這個過去曾經被打入冷宮的科技,現在卻成為有效減少排放,替代化石能源,對抗暖化的利器!

如果不說出來,可以猜到嗎?我們界定一下:什麼樣的能源,才能滿足替代化石能源的條件,再來搜尋符合條件的能源。

    *  產生能源過程的排放量低,至少不要與再生能源差太多。
    *  技術必須足夠成熟,能立刻規劃應用。
    *  可產生的能量必須夠大,能量密度(單位質量產生的能量)必須夠高,如此才能滿足現有基礎建設的需求,且不需佔據太多的空間。
    *  產生的能量充足且穩定,可作為電力基本負載。
    *  不會受太多環境限制,例如氣候、地理位置等。至少不能與化石能源差太多。
    *  產生能源的材料不虞匱乏,且來源穩定,至少可使用時限可與化石能源相當。

那麼從已知的其他能源中,哪一個符合上述條件呢?下表中比較了化石能源與其它能源的碳排放量,再檢視其他條件,結果答案揭曉:唯一符合的就是—核能。我們從因應氣候變遷的對策出發,很理性的評估,似乎核能應該是減碳重要的利器之一。

然而為何在哥本哈根會議中沒有討論核能議題呢?核能長久以來在許多國家仍是敏感的科技,更是環境保護團體眼中釘之一。即使更迫切的環境危機已在眼前,對核能被質疑的部份還是有不同看法,容易引發爭議。因此在減碳的角色中,一直沒有將核能納入UNFCCC會議的減碳機制討論,以避免這個溝通困難的會議更趨複雜。過去的氣候會議中,曾強調核能不是減碳機制的選項,但隨著近年核能發展的趨勢,哥本哈根會議已經未再提出,似乎有意忽略。

在2001年的COP 6會議中,曾經決議不將核能放入如清潔發展機制(CD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與共同減量(JI, Joint Implementation)等以協助各國達成減碳目標的交易機制中,也一直未拿來討論。雖然不承認核能對減碳的貢獻,但近年來已有愈來愈多國家根本未在意是否UNFCCC鼓勵而選擇自行核能,包括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除了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與經濟因素之外,對減少溫室氣體傷害環境的貢獻,它實際有很大的優勢,比化石能源好太多。所以,不需要UNFCCC列入議題,不需要列入減碳交易機制(列入交易機制中的項目,可以換算為排碳量的減項,例如造林,用以降低總排放淨量)來鼓勵。採用核能作為低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已自發成為趨勢,甚至非洲國家對此亦有興趣,幾乎不需要在氣候會議上討論了。這種現象說明了:將核能作為能源之一的國家,或許不是因為對抗氣候變遷的原因,但似乎在氣候會議之外,已另外默默聯合進行一場更有效的拯救未來的行動!
不同能源類別發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較
能源類別
煤  每度電二氧化碳排放量(克)  1050-1114
核能 每度電二氧化碳排放量(克)  39

五、結語
我們常聽到的俗話:「做而言,不如起而行」,當然知道沒有行動,就沒有結果的道理。可是縱使節能減碳朗朗上口,不去做和不知道去做的結果是一樣的。同樣的,眾所矚目的哥本哈根會議,大家最期待的,就是能夠討論出具體的行動方案,讓氣候變遷的危機能夠在未來幾年內緩和下來。會議在開幕式的時候,會議主席Ms. Connie Hedegaard還特別強調:這個會議必須以展開行動為目的,因為已經到了行動的最後關頭。如此苦口婆心,結果仍然只是各抒己見,在一些文件上做文字修正增刪而已。勉強擬出的一份協議,沒有目標與約束力,成果還比不上京都會議。我們也許想像面對共同的困難,各國應該會捐棄成見,很容易建立共識,可是這一點崇高的理想,在這個現實場合,讓人感覺反而是個笑話。

我們不必對國際性的政治會議抱著太大的期望,想一次解決問題。但須要有信心,經過不斷的磨合、衝突、妥協、諒解之後,人性才會在利益糾葛中逐漸浮現。只是氣候變遷的問題太過迫切,時機未加掌握,過了臨界點就無法挽回了。雖不能親身參加這場偉大的會議,但是我們不曾少過幾分關心人類未來的心。至少我們自己會拿出行動,補充這場會議最缺乏的部份;節能減碳,立刻就開始!

註一:溫室氣體包括六種: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氟氯碳化物(C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 (SF6)。對全球暖化的貢獻:二氧化碳55%;甲烷15%;氧化亞氮6%;氟氯碳化物24%。
暮光之墾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8Rank: 8

4#
發表於 2010-3-30 08:02:24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本文章最後由 dazzles 於 2010-3-30 08:12 編輯

3# dazzles
以上手稿出自於派駐維也納的洪博--Henry
部落格主是未來麵包窯的夥伴
暮光之墾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8Rank: 8

5#
發表於 2010-3-30 15:37:55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真正的危機好像不是2012應正視2025才是。
氣候戰爭更甚核戰,大家還不好好正視該怪誰呢?
大自然反撲襲天蓋地而來。
大旱、大寒要習慣。
零下40度牲畜死上千萬,寒冰解凍成大洪水,可憐的人啊!
近1年未下雨大地都龜裂了,有的孩子半年都沒洗過澡了,那水是救命水。
非常喜愛戶外活動 喜好種植花草 想買一塊地來好好規劃夢想中的家園!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8Rank: 8

6#
發表於 2010-3-30 22:25:49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5# 青蛙皇后

因此之故,我們這一代更要具備自濟自足的農耕經驗。
暮光之墾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8Rank: 8

7#
發表於 2010-3-31 21:24:09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一圖抵萬字, 就用看的吧

老美早在2003年就預測到了
http://www.gbn.com/articles/pdfs ... February%202004.pdf

在雲南省曲靖市的陸良縣,鑽在泥土裡的魚張著大嘴拚命呼吸,可惜它已經死去,但始終保持著游水的姿勢。裂縫裡,隨處可見難逃厄運的小魚深陷乾旱的土地中。

來源:http://www.secretchina.com/b5/node/341304


來源:http://www.secretchina.com/b5/node/341398


來源:http://www.secretchina.com/b5/node/340457


來源:http://www.life.com/image/53026580

嗯嗯 ...

來源: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 ... mp;mdate=0322094339
 
附件: 你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沒有帳號?註冊成會員
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皆是讀書人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8#
發表於 2010-4-1 11:06:43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一圖抵萬字, 就用看的吧

老美早在2003年就預測到了
http://www.gbn.com/articles/pdfs ... February%202004.pdf

在雲南省曲靖市的陸良縣,鑽在泥土裡的魚張著大嘴拚命呼吸,可惜 ...
文旦 發表於 2010-3-31 21:24

真可怕的景象, 哪一天我們買的農地也變成這樣不就一切都毀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9Rank: 9Rank: 9

9#
發表於 2010-4-1 12:50:38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不是說暖化嗎? 為何報告預測人往赤道方向移動?
天候  台灣位置算不錯
水  海島應不缺水
能源  這個比較麻煩   將就一點 太陽能貴三倍 風力加減用
核能 或許不得已也要當正餐
自己過得去,別人過不去的話會跑過來,如何面對與因應? 或許少子化根本不是問題
雲淡風輕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8Rank: 8

10#
發表於 2010-4-2 10:43:45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不是說暖化嗎? 為何報告預測人往赤道方向移動?
天候  台灣位置算不錯
水  海島應不缺水
能源  這個比較麻煩   將就一點 太陽能貴三倍 風力加減用
核能 或許不得已也要當正餐
自己過得去,別人過不去的話會跑過來 ...
Ericg89127 發表於 2010-4-1 12:50

赤道比較潮濕與雨林,比較不會沙漠化的原因吧
海島可能面臨淹沒,那台灣的核能一二三四廠都蓋在淹沒區ㄟ
不過,不用擔心,唯一必須恐懼的,是恐懼本身。戰勝恐懼,沒有甚麼事情是不能解決的。
暮光之墾

使用道具 舉報

2home站內搜尋



回覆:拯救未來 – 哥本哈根會議觀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成會員

Archiver|手機版|2home 打造桃花源

GMT+8, 2024-5-4 02:14 , Processed in 0.064379 second(s), 12 queries
免責聲明:2home網站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網站之立場,2home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