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zome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Seth賽斯心法--分享 [複製鏈接]

Rank: 8Rank: 8

21#
發表於 2016-10-19 07:21:30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回到赤子之心

我們常說要回到赤子之心,為什麼要回到孩童時期的心理呢?賽斯說「藉由將任何一個人都看作是個小孩,可以更清楚地瞭解自然人。」孩子首先發展出感受,然後感受才產生了好奇心、思想和知性的運作,孩子還未與他的身體認同之前,先跟心靈實相認同。「孩子首先與自己的心靈實相認同,然後發現其感受,宣稱那些為己有,並且發現他的思想和知性,而據為己有。」

感受和覺受產生了思維和知性的問題。為什麼我會感覺如此這般?為何溫柔的碰觸給我慰藉,而同時一個耳光卻傷了我的心?你首先感覺到難過,或首先感覺到憤怒,接下來才會去分析,為什麼我會覺得憤怒?通常是感覺先來。但有些人一直停留在感覺,卻從來沒有去思索過感覺怎麼來的,去問「我的感覺是怎麼來的?」

孩子們自然地與感受和思想認同,當你想要覺察你是誰,想要開悟,是不可能跳過你的感受的。「可是,當你成人時,已被教以盡量切斷你與感受的認同,而以知性來思考你的個人性。」所以要一步步的恢復感受的能力。有些人遇到痛苦,就不要痛苦的感受,而把它壓抑了;或覺得脆弱、憤怒的時候,覺得這些感受不對,又把它給埋沒了。因此覺察你的感受,是重新認識你是誰的關鍵。

例如你說小時候,爸爸時常揍你,於是你很痛、恨爸爸,但是你想過沒有,你爸爸在什麼情況下揍你?感覺要被面對、接受、承認沒錯,可是你還再要去思索感覺是怎麼來的?如果沒有這麼做,就沒有完成你的發展心理學。

例如有些人每次被拒絕都有憤怒的感覺,可是他有去問,「為什麼每次我被拒絕都有憤怒的感覺?」我們會掉在感覺裡面,但不能一直被感覺帶著跑,必須開始問自己,「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感覺?這些感覺怎麼來的?」因為你常常會把你的感覺視為理所當然,你真的很少用你的思維和理性問它是怎麼來的。就像有的人,男朋友要跟她分手,其實心裡很高興,同樣事情也有人感覺很難過。

所以你的感覺不是只有感覺,也不代表你是對還是錯,但是你一定要再去問,我為什麼會有這些感覺?我的感覺是怎麼來的?你必須對你的每一個感覺,用理性去理解它,而不是壓抑它,也不是用頭腦妨礙它。很多人理性歸理性,感受歸感受,他很少用理性去處理感受。於是在感受時,失去了理智思考;以及用感受去看待理性,是以在思考時,壓抑掉了感覺,沒有什麼感覺。所以理性與感受兩者,並沒有真的相輔相成。

孩子雖然在探索過他心理環境的組成成分、主觀知識的內部因素,並宣稱那內在的疆界為己有之後,「卻從不將他的存在與他的感受認同,也不與他的思想認同。」所以年幼的孩子能輕輕鬆鬆地鬆開自己,能如此輕易地死去。但是我們長大後就入戲太深了,過度認同我們的人生經驗,於是變成過分執著。執著的背後是你對自己的價值不夠肯定,你不執著不代表沒有強烈的情緒,而是你不會執著。

為什麼我們會有情緒病?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因為我們被情緒困住了,你跟你的情緒過度認同了。如果一個人把他的財富與自我價值過度認同,當他的財富失去了,這個人會崩潰恐慌,因為他過度認同了金錢,跟金錢代表的社會價值與地位。如果一個人沒有將他的情緒與感受劃等號,就不會被情緒感受困住了,你把感受據為己有,緊緊地抓住,這就是執著,執著在你的情緒跟感受裡面。

長大之後,犯的一個最大的執著是,把情緒跟思想過度的據為己有。請問你的情緒是你,你等於你的情緒嗎?請問你能把傷心留在身上多久?你能把情緒一直留在身上不讓它離開嗎?你留得住悲傷嗎?我們把我們的情緒與思想據為己有,可是你的情緒與思想來來去去的,如果一個情緒你不去過度執著,理論上,不會變成憂鬱症。一個憂鬱的發生,一定是過度的自責,絕對是伴隨著框架式的限制性信念。理論上情緒過去就過去了,除非有一個不斷產生情緒的信念沒有被處理,你的感受不是你的,要放它走。颱風過了就過了,你必須容許你的情緒來來去去,你的情緒跟思想,每一個非常穩定的取代它自己,除非你執著了。

你執著於孩子都要聽你的,你執著你不能是個犯錯的人、一定要很完美、不能是個很差勁的人。所有的思想感受都不會讓你痛苦,只有執著會讓你痛苦。孩子很容易且自然地表達感受,成人則開始把感受隱藏起來了。慢慢長大後,我們盡可能切斷感覺,用安眠藥、酗酒來逃避,不想面對痛苦、失敗的感覺。是什麼東西造成你不斷的痛苦?收入不高?太太要跟我離婚?當然不是!是你覺得自己很差勁、失望,造成你不斷的痛苦的。都不是外界直接造成你的痛苦,而是你自己,你的痛苦來自你執著的意念。根本之道是要面對自己,面對感受,而不是把感受據為己有

如果你慢慢回到你是一個自然人,就越來越能夠適用你內在的愛、智慧、慈悲、創造力和神通,或使用神奇之道。

∼戴禹鑌取材自許添盛醫師講座、神奇之道與夢進化與價值完成賽斯書
1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8Rank: 8

22#
發表於 2016-10-19 08:01:34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小弟覺得此心法與瑜珈師地論--唯識學派極相似
賽斯目前國內最有名的講師是許添盛醫師
賽斯資料(英语:Seth Material)是一系列的通靈記錄與著作,由美國靈媒珍·羅伯茲從1963年開始口述給其丈夫,直至她於1984年逝世為止。賽斯資料據稱是來自於一個叫做賽斯(Seth)的靈體,它已不再輪迴。羅伯茲表示,賽斯借用她的身體,然後藉由她的身體說話。[1]賽斯資料被認為是新紀元哲學的基石,在新紀元運動圈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除了《奇蹟課程》之外最具影響力的通靈作品。[2]哲學教授Jon Klimo在其書中表示,賽斯資料能將通靈的概念帶入廣大的公眾閱聽之中。[3]
其他的靈媒作者也陸續寫了號稱通靈自賽斯的資料,特別是在羅伯茲過世之後。這些作者有創立賽斯-荷米斯基金會(Seth-Hermes Foundation)的湯瑪斯·馬薩里(Thomas Massari),他說他早在1972年即與賽斯通靈,另一位靈媒作者琴·盧米斯(Jean Loomis),她是康乃狄克州寶瓶座中心(Aquarian Center)的主任。[4]美國各地出現了專門與賽斯資料共同合作的研究團隊。[5]
芝加哥大學美國宗教史教授凱薩琳·阿勒本尼斯(Catherine L. Albanese)在1970年代指出,賽斯資料開啟了美國全國上下關注通靈趨勢的紀元,而且也是崛起的新紀元運動自我認同的來源。[6]約翰·紐波特(John P. Newport)研究新紀元思想對社會的衝擊,指出賽斯資料的中心思想是每個人都能創造自己的實相(Reality,即境遇)。這是新紀元運動裡首次明確出現在賽斯資料裡的基本概念。[7]根據布拉德利大學研究宗教的歷史學者羅伯特·富勒(Robert C. Fuller),賽斯人格填補了心靈引導的角色,他稱之為「非教會的美國靈性」(unchurched American spirituality),其主題涵蓋了輪迴、業報、自由意志、古代形上學的智慧、「基督意念」(Christ consciousness)。

瑜伽行派 (梵文:योगाचार,Yogācāra),又稱唯識派(梵文:विज्ञानवाद,Vijñānavāda)、唯識宗、唯識瑜伽行派、法相宗,印度大乘佛教派別之一,推尊彌勒為始祖,至無著,世親時,正式建立唯識學派。此派根本經典為《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重要的論師還有陳那、護法、安慧、法稱等,此學派後與如來藏學派合流,那爛陀寺一度是其根據地。
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並列,為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之一。在漢傳佛教的傳統判教理論中,唯識學派被稱為有宗[1]、法相宗[2],所有尊龍樹為祖師的大乘佛教宗派都可稱為“法性宗”或“性宗”,其中中觀學派被稱為“空宗”、“真空無相宗”或“破相宗”,印順法師稱唯識學派為虛妄唯識系。藏傳佛教稱唯識學派為廣見派、廣大行派。
1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8Rank: 8

23#
發表於 2016-12-13 07:38:59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自我跟內我的平衡

自我是人性的自己,隨著身體的基因、原生家庭環境的塑造,自我的能量也是從內我而來;內我是裡面的自己,是內在的神性跟佛性,而自我跟內我最後是要取得平衡的。賽斯說「一個有信心的自我其實是心靈冒險的先決條件,因為最後感覺夠安全而終於能夠為內我留下餘地的,就只有自信的自我。」

有的禪宗師父教導要把自我拿掉、怎麼樣破除自我而了解到自我是假象。賽斯心法的修行是拿掉我執,不是拿掉自我,所以自我意識本身要有自信,任何的修行如果透過自我否定是不可能達到的。一個強大的自我,卻又有彈性、能聽進去別人的聲音,越有自信心,越能吸收外在的智慧與經驗。

所以「一個有信心的自我其實是心靈冒險的先決條件」,很多人是在這個世界遇到挫折痛苦了,而來追求心靈,這不完全對。賽斯心法的學習裡面,是你的世俗經驗會做得更好,心靈會更豐盛,兩者會互相加強,所以心靈的學習絕對不是用來逃避現實的生活。透過每一世的學習、成長跟經驗,最後你對自己越來越有自信心,你越來越喜歡、肯定、欣賞你自己,最後你才能把內在的神性和佛性帶出來。

一個沒有安全感的自我,只會越來越鞏固自己的防線。很多笨蛋跟白癡,透過不斷地貶低自我,不斷地貶低人性,來頌揚神性跟佛性,強化所有的貪嗔癡慢疑, 這是絕對行不通的。自我要覺得安全,才能把內我的愛、慈悲、智慧、創造力與神通帶出來。

一個有自信的自我首先是跟它的環境之間建立穩固的關係,因為自我一定要有它回來投靠的對象。在世間裡的自我,如果有穩定的人際、家庭、與親情關係,它才得以覺得安全,自我就能回去投靠心靈,因為自我是被心靈派到物質實相來的。如果沒有穩固的關係,這個自我不會覺得是安全的,就會對心靈關上門戶。

賽斯還說,有了這樣一個穩固的基礎,然後我們就可以把內在知識,所有與生俱來的、甚至是輪迴轉世的智慧跟經驗,透過你的夢、靈感、直覺,應用在自我的環境上。慢慢地把內在的智慧打開,讓你的生活不再被自我牽著鼻子走了。例如明明你內心很愛這個女朋友,為什麼你會拿刀威脅她,要她與你復合呢?很愛女朋友的部分是來自內心,想拿刀威脅女朋友的部分是來自自我,自我業障重啊!因為不聽內心的聲音,他某部分已經完全被自我蒙蔽了,但是不是自我有問題,是自我裡面所有的蒙蔽的概念。

當自我把內在智慧用在環境裡面時,它就能夠調整它自己適應外在環境,並因此守住自己的環境,在環境中越來越如魚得水。你會有能力足夠應付人際關係、做生意賺到錢、克服種種的困難、完成世俗人生的挑戰。而且這個在物質環境混得還不錯的自我會釋放內我,開始容許內我也能夠出來帶領你,釋放內我的愛、智慧、慈悲、創造力與神通,而讓內我也開始走它的路。

「同時也確實是就內我訓練自我而言的一種紀律,如此一來,作為一個人格的自我就會和物質宇宙建立一個平衡關係。」內我派出自我來到物質宇宙,一直在訓練自我來完成各式各樣的挑戰,當這個自我與環境建立了一個平衡之後,自我已經覺得有自信且安全,內我就要粉墨豋場了。進而啟動自我的療癒力,打開我們內在的潛能,幫助我們在物質實相過得更好。

「內我與自我的平衡,讓自我在它的旅途上有一個保障跟安全感。」自我之所以有保障與安全感,是來自跟它周遭的物質環境穩固關係,包括經濟上相對夠用、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的穩定,以及與內我建立起平衡。如果這個自我沒有跟內心連結,它就像一個沒有父母親的孤兒,在世間飄盪,覺得自己始終是孤單的,就像一艘船沒有港口收容它,或一個沒有國家的人無處可回一樣。

如何建立內我與自我的平衡,賽斯有給一些建議:
1、將工作跟家庭分開,不要把工作帶回家庭,不要把工作的情緒帶回家。

2、每天輕快地散步半小時,你可以進行療癒的過程,讓你「有機會建設性地利用沒有出口的侵略能量」。

3、不同意別人看法的時候,培養安靜但堅定地表達自己觀點的習慣。安靜是不需要大聲、或情緒化,溫柔且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並不是否定對方。我可以不同意你,但是也不需要否定你。你是否能安靜、溫柔且堅定地跟這個世界的權威、伴侶、或父母表達不同的觀點,而養成一個習慣,你能說、慢慢說,這點非常重要。

4、幫助別人,但是不期待別人的感謝。這是一個內在的修行跟圓滿,因為很多人並不是真的在幫助別人,在施恩惠給別人時,最好你他媽的知道感恩。所以為什麼有時候我們不喜歡接受別人的幫助或恩惠,因為我們知道其背後要付出代價跟有所求,你可能覺得一輩子都要虧欠別人,其實那是施恩惠的人,心靈的水平不夠。要求回報的施恩惠,不如不要給。如果你是一個身心靈平衡、內在有修為的人,當你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你的內在是平衡的;也就是說,別人感謝你,你覺得很棒,別人不感謝你,也沒有關係,因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圓滿了自己。所以去幫助別人,而不期待回報,是一個圓滿的象徵,是一個你內在的不匱乏。

5、在秉持利他主義而幫助別人與平靜反對他們的想法之間取得平衡。就是我可以不認同你,但是不代表我不能幫助你。例如當你的孩子跟你的意見不同,你還要不要繼續的幫助他?或是你能不能對一個人同理而不同意。常常迫切需要被別人同意的人,是一個心靈不夠強大的人。而經常需要人家認為你「對」的人,或經常需要得到人家對你「讚許」的人,其實是你內在的匱乏。一個那麼需要別人認同的人,其實並沒有自我認同。我們要尊重別人的不認同我,可是你也得尊重我的意見跟你不一樣。在我們的社會裡,很難尊重抱持不同意見的人,甚至很難還去幫助與你持不同意見的人。

6、每天十五分鐘的靜心時段,持續三個月,會非常棒。
∼戴禹鑌取材自許添盛醫師講座與賽斯書早期課三
1

查看全部評分

使用道具 舉報

Rank: 8Rank: 8

24#
發表於 2017-4-25 22:05:29 |只看該作者.....載入全部圖片 用LINE傳送 . 分享到FB

打破慣性的思想模式

賽斯說,你一生中的大事件、你與其他人的交往,甚至包括你體內最微小實質事件的慣性作用,都遵循著你有意識的信念。而你的信念催眠你的神經和體內的細胞,它們就按照你的期待來反應。

但是你的內在一定還有一個沒有全然面對的理由,開始相信疾病比相信健康更多,相信貧困比相信富足更多,相信寂寞比親密多。這些「理由」,也許你是由父母那兒接受到的意念,或許可能已經改變了你生命裡一個特定範圍的信念。例如為了自己的理由,你相信得到癌症要好並不容易,可是全世界都相信這個信念,你一定得相信嗎?你不一定得相信,你創造你自己的實相啊!這輩子過得不順利的人,你相信人生應該是不順利,比相信順利的更多。如果你的婚姻、生意、身體健康不順利,請你去找為什麼,為了你自己什麼樣的理由。

過去的觀念之所以還影響著你,是因為你還相信著它,過去人生的陰影、失敗的痛苦為什麼還沒有離開?因為你還沒有打算讓它離開,當下的你有決定權。例如你或許有一個信念,認為形勢比人強,什麼叫形勢?我就是形勢,事在人為。現實對很多人來講很可怕、很無法突破,但現實對學過賽斯心法的人來講,它只不過像紙糊的,一推就倒。所謂的現實,就是你過去的信念及思想所創造出來的你遭遇的實相;未來的現實,就是你當下新的思想、觀念所創造出來的未來的實相。所以現實是讓人來改變用的,所有的不可能都是今天不可能,不是明天不可能。可是當你全然是相信形勢比人強的時候,你的創造實相的力量會出不來,本身你的力量就會退縮,有太多的不可能,能量開始堵塞了,就開始得到身心疾病。

如果你利用在「當下」行動的力量,去有意識的檢查自己的信念與收到的暗示,就可以改變你的經驗。但是有一點要注意,「許多人慣於「否定」由別人那兒來的負面建議,反之,拼命去維護正面的肯定信念,實際上,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完全信服負面信念的力量比有益的那些要強。」很多心靈成長的課程,告訴大家千萬不要負面思考,拼命去壓抑負面的想法,太多人相信負面的力量比正面強大,負面的思想是比較有力量的,但這個觀念不對,這樣的做法會更慘。賽斯思想不是你所認為的就是正面思考嘛!沒有。真正有力量的是你,是你賦予你的正面或負面思想力量,就好比殺死人的,不是那把凶器,而是想殺人的想法企圖,才會令人用刀逞兇的。

賽斯強調,每一個人在自己生活裡都會找到慣性的思想模式。「那個模式是被因之而來的行為所支持––制約行為,藉著那個模式你又繼續加強負面的看法,專注其上而排除了與之矛盾的資料,因而透過自然的催眠把它們帶入經驗中。」賽斯要每個人去發現自己慣性的思考方式,而你的經驗總是回過來證明你的觀念是對的,可是你的觀念之所以對,是因為它產生相應的經驗的結果。

你從小建立起自己的慣性思維方式,沒有意識到你從沒有離開養成的慣性思維模式裡,所以好像從來沒有脫離過宿命的擺佈。當人養成慣性思維模式後,就會產出慣性行為模式,例如有人感冒後,經常去醫院拿藥打針、吊點滴退燒,那就是制約行為,因著慣性的思考方式,繼之而採取的行為模式。因為在固有的觀念裡,感冒就是生病,要去看醫生,以免症狀拖延,而沒有去思考真的需要看病吃藥嗎?感冒背後的理由是什麼?可能你不知不覺在創造生病,但是你卻不知道是你創造的,因為你早就習慣了自己的慣性思維了。

你也可能常常不知不覺地創造生命中的負面、痛苦跟壓力,同樣對於是透過哪一系列的思考方式所創造的一無所知,因為你是如此習以為常的去相信,而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慣性,也從來沒有進入過打破那慣性的過程。所以打破慣性的思想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打破命運的宿命論。

∼戴禹鑌取材自許添盛醫師講座與個人實相的本質賽斯書

使用道具 舉報

2home站內搜尋



回覆:Seth賽斯心法--分享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成會員

Archiver|手機版|2home 打造桃花源

GMT+8, 2024-5-15 22:32 , Processed in 0.042768 second(s), 10 queries
免責聲明:2home網站是以即時上傳留言的方式運作,一切留言內容只代表發言者個人意見,非本網站之立場,2home網站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回頂部